作為家長的你,對子女性格了解幾多?他們是活潑開朗還是沉默寡言?是主動發問還是垂頭喪氣?他們的興趣理想目標志向何在?在為他們作選校決定前,是不是應該真正了解、坦誠溝通?
Cana Elite Education Centre升學總監Joyce Wu表示,隨着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希望讓子女有快樂的學習生涯,開始將目光從傳統學校放到國際學校,在子女就學途中「轉投」學制的個案也比比皆是。從香港傳統的應試教育學制,轉為國際學校以重視發展學生潛力為主的教育學制,對於一般家長以至學生來說,都是相當大的轉變。
談到學生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質才能就讀國際學校,她指,「一般的傳統學校對學生的行為舉止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規範,學生需要在既有框架裏學習及處事。對於性格較為被動沉穩、於既定框架裏有較好表現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相信更容易被吸收。反之,國際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希望培養學生的個人特質。在國際學校,老師會鼓勵學生自由學習、勇於發問,學生有批判思考能力和好奇心,能夠自行進行大量資料搜集、融會貫通並能夠將知識透過演講報告表達出來。」
「若學生本身個性活躍、具創意而又願意發掘知識,在傳統學校有機會被標籤為問題兒童,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負面影響;相反,這些學生在國際學校能夠獲得很多的嘗試機會和探索空間,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好奇心,加上教師從旁引導,便更能在對的方法發掘新學問和方向。」
既然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要看看孩子的「材」是甚麼。香港大學高級講師王偉倫博士曾經指出,如學生在以下七種能力中表現良好,會比較容易適應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17/18直資‧私立‧國際小學完全手冊》‧《星島日報》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生涯規劃」一詞在近年十分流行,不少家長會跟子女溝通了解其性格取向、興趣、能力所在,繼而計劃未來發展路向。臻至教育(Ampla Education)創始人邱美婷(Julianna)表示,現時本港的國際學校除了開辦英國高級會考(GCE AL)和國際文憑課程(IB)外,亦有專門開辦加拿大、澳洲或其他國家學制的國際學校。不少家長會考慮為子女安排報讀哪個課程或學制,Julianna坦言家長可先了解課程的分別,「以GCE AL及IB為例,前者以考試為主,學生可自由組合及選擇修讀學科;後者則較全面,以專題項目及撰寫論文為主,學生須在文、理兩個範疇內各選一科。」
另外,入讀國際學校與否,跟日後選擇大專院校以至擇業亦有很大關係。「如學生要入讀寄宿學校或銜接大學,亦要留意不同國家及課程的收生要求。如學生可在英國修讀讀醫科或法律系的學士課程,美國則要完成學士課程後再選擇專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