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國際學校好像是近十年才成為熱話,但又沒有人深究過其他香港幾時開始有國際學校?近年成為了家長的焦點,原因又何在?不如讓我們介紹一下它的起源和發展蓬勃的概況。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是英基學校協會歷史最悠久的成員,也是本地歷史有記載最早的一所國際學校(不計開設IB 課程的直資學校)。它的前身是1894 年創辦、位於彌敦道136 號的九龍書院(Kowloon College),原校舍由何東爵士捐贈興建,校舍為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1930 年遷往何文田現址至今。
不難想像的是,早期的國際學校完全是為來港的英國家庭子女提供教育。到了1947 年,該校才開始接受所有國籍的學生,並於翌年更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以紀念學校主樓奠基時的英國國王佐治五世。1979 年,校方決定成為英基學校協會旗下學校。
英基的另一個「家族成員」山頂小學也是本地古老的國際學校之一。該校創辦於1911 年,據說是由於一位滙豐銀行英籍職員的太太發起,利用山頂區的平房作家庭式小學校,後來發展成具規模的國際學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國際學校湧現的第一波,包括英基旗下的堅尼地小學(Kennedy School)、港島中學(Island School)、南島中學(South Island School)、西島中學(West Island School),以及法國國際學校(French International School)、德瑞國際學校(German Swiss International School)、香港國際學校(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等。
不過,本地國際學校的角色仍然是以提供給外籍家庭的子女為主,規模和學生人數均有限。就以香港國際學校為例,創校時僅有一百二十名學生,及後才發展至擁有六百三十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
2012 年開始,也是國際學校湧現的第二波,不少國際學校開設幼稚園,打造一條龍的教育服務。要留意同年香港中學開始推行DSE334 新學制,但本地家長對於本地教育改革似乎失去耐性,寧願選擇自送子女入讀國際幼稚園,希望接受全面的國際學校教育。
2016年, 何文田前新法書院校舍以六億七千多萬元易手,新買家為首度來港辦學的英資國際學校Cognita Schools,在全球七國有逾六十所屬校,在港設立分校Stamford American School Hong Kong。校舍面積達97,676平方呎,樓高七層,校方指翻新校舍將設長二十五米的室內泳池、一個室內運動場及一條有蓋跑步徑,為鼓勵閱讀,每個課室均設有藏書逾千本的圖書館。翌年9月該校正式啟用,設K2至Grade 8,首年學額五百個,標榜結合國際文憑(IB)及美國標準課程,前者着重教導學生如何蒐集、衡量並使用所得資料,後者則能提供穩健的學習框架。該校跟同名新加坡分校結為姊妹學校,並強調會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包括提供「第二步社交能力提升計畫」,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同理心、衝突管理及學習技巧。該校亦開設名為「STEMinn」的課程,取自學界推崇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育,配合創新(Innovation)元素,培養學生好奇好學的態度。此外,校方會為Grade 3以下的學生,每天提供四十分鐘的中文或西班牙文課程,亦設雙語中英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