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近年大力推廣STEM教育,因應本港創科發展的急速增長,預計未來STEM人才的需求愈趨增加,業內不同持份者均提供相關支援及開辦課程培訓新血。 |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轄下的「知創空間」(Inno Space)除了為業內人士及大學生會員提供各種軟硬件的支援。 |
|
「STEM導師培訓證書課程」約有八成學員為學校教師,其餘則是透過進修裝備自己的準教師,以及希望了解子女學習內容的家長。 |
港府近年大力推廣STEM教育,為每所中學及小學發放二十萬元和十萬元的發展津貼,又讓學校額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旗下最多二百萬元的「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畫」。因應本港創科發展的急速增長,預計未來STEM人才的需求愈趨增加,業內不同持份者均提供相關支援及開辦課程培訓新血。今期《JobMarket》專訪籌辦STEM培訓計畫的機構及院校,了解及探討STEM人才的需求情況及就業前景。
港府於2015年首次提及推廣STEM教育,有業界留意到現時修讀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等相關學科的畢業生愈見減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博士表示,「當投身行內的創科人才減少,業界整體發展將會出現瓶頸,本港的競爭力相比鄰近國家亦會減弱。」STEM教育正可培育相關設計師、工程師等進行高增值生產。
他又指,現時大部分國家將生產綫流向成本較低如中國、印度、孟加拉等地,一旦遇上如近期疫情對口罩需求急增的情況,便面臨極大挑戰。「如今次面對全城口罩荒,香港的供應鏈未能反應過來,反映本港有必要推動再工業化發展。
大教育平台董事戴希立校長亦言,回顧這幾年STEM教育的發展仍有不足。「據三年一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簡稱PISA)結果顯示,香港的科學能力只維持排第九;香港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學生稱,未來會從事與科學相關的工種。」他建議政府推廣STEM發展時,應為獲得教育局撥款的學校提供教學方針,並加強營造積極推動STEM發展的風氣,讓學生擁有更多就業及轉型機會。
多項培訓計畫 提供軟硬件支援
為培訓更多業界需求的STEM人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開辦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畫(RTTP)資助的課程,以二比一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包括教授人工智能、工業4.0、大數據、智慧城市、機械人等範疇。張博士強調,「生產力局轄下的生產力學院為各行業、企業及個人提供不同類型的課程、工作坊、考察團,以及為老師常規教學需要而度身訂造的培訓。」
另外,該局轄下的「知創空間」(Inno Space)除了為業內人士及大學生會員提供各種軟硬件的支援外,亦將「STEM Network」的接觸面擴大,與本地院校、資深STEM教師,以及一眾STEM教育機構及組織攜手推行三個專為小學、中學及大學而設的計畫,包括培育小學生的「創科小領袖培育計畫」、針對中學及小學的「STEM學界精英培訓計畫」,以及為大學生提供的「STEM大學精英培訓計畫」,以培育更多創科新血。
現時該局的科技團隊約有二百至三百名專家及博士級人員,主要為支援業界發展,並向業內及各所學校分享創科產品的意念及操作;亦有資深同事與業界組織開辦適合不同程度和需要的課程。張博士坦言,因應新科技推陳出新,該局積極招攬不同範疇的創科人才,「我們會和業界緊密交流,了解他們工作的發展需要,並尋求合適的STEM服務提供者合作,為業內的科普持份者提供相關支援。」
他坦言,創科行業的就業發展甚廣,亦鼓勵有志投身創科行業的大學生,積極了解個人興趣及才能,「尤其是三年級及四年級的學生,或打算畢業後自組創科公司的人士,多了解政府及其他創科機構如科學園、數碼港的支援計畫,亦可參與業界舉辦的科技發展活動、進修課程及講座,以接觸及認識更多行內前輩,爭取更多工作網絡及聯繫。」
實踐式學習 培養正向態度
大教育平台以正向價值觀、能力及知識作培訓三大方向,為中小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戴校長強調,該平台旨在讓所有階層的學生獲得全面學習及就業機會。「通過配合各種實踐式學習體驗,着重培養他們擁有正向價值觀的能力,以正向態度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學習各種STEM知識。」
該平台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兼農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合作,舉辦由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為本港十四所學校進行「大豆培植探究實驗計畫」,帶領學生於暑假前往甘肅大豆試驗田實地考察。「透過科學實踐,提升他們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認識現代農業的特色及其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戴校長稱,除了安排學生前往內地考察外,該平台亦與騰訊基金會合辦「騰訊青少年公益體驗營」,「從公益、創新、創造三方面為年輕人提供『互聯網+』解決方案;通過參觀和課程培訓讓他們了解內地網絡、創新科技企業發展情形及個人發展機遇,從而訂立生涯規劃。」
他表示,現時該平台屬義務性質,主要由各兩名退休校長及副校長負責組織及聯繫。近期受疫情影響,不少學校均採用網上學習方式教學,一直與該平台有聯繫的合作方,均希望日後繼續參與及推動STEM 教育,「平台未來會擴大規模及服務範圍,冀能帶動STEM教育發展,讓更多年輕人受惠。」
初創研發教材 150學校採用
有業界看準STEM教育漸受學界的重視,專門為高小及初中學生提供STEM教材及產品。CocoRobo創辦人辛海洋(Tony)指,至今有約一百五十所學校採用過該公司的教材。他強調,其公司自主研發電子模組CocoMod逾二十組,搭配如3D列印、雷射切割等不同材料結構件,「最新我們研發出一套AI模型,通過深度學習原理訓練學生進行編程研發工作。」
隨着政府近來大力推廣STEM教育課程,Tony早前向一百多所學校進行調查,發現有七成學校對STEM教材有明確需求,而且全部皆表示對AI感興趣,「預計學校對相關教材的需求將會更大。」為避免沒有STEM背景的教師使用相關教學產品出現困難,該公司在正常情況下,每月會到校為電腦科教師舉辦兩次工作坊,培訓他們掌握使用教材的技巧。
Tony表示,現時該公司的研發部門設在深圳,共十多名員工在當地工作;香港現有三名員工,主要負責課程開發、培訓及銷售。他坦言,待疫情及其他負面因素消除,該公司將於下半年在本港成立研發隊伍,「希望立足本港,再拓展海外市場。」
教大兩課程 助教師及早裝備
現時有不少學校在教學中加入STEM元素,具備基本科學知識、創意思維及解難能力的教師顯得十分重要。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開辦增添STEM元素的「小學教育榮譽學士—常識」課程,讓準教師及早裝備自己。該學系講師及學科統籌李凱雯博士表示,課程屬於跨學科科目,栽培學生成為小學常識科教師。「因應STEM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我們特意在課程中加添如編程訓練等內容,讓學生掌握基本STEM知識及其他相關資訊。」
李博士續指,該課程會安排學生進行各類型的非正規學習,包括讓他們協助籌辦與STEM相關的小學學屆STEM比賽;亦有機會參加海外交流團增廣見聞,如到新加坡考察當地STEM教育的實行情況。面對STEM教育普及化,他表示畢業生擁有教育背景,不但可當小學教師,亦可在出版社從事教科書的編輯工作,以及在提供STEM服務的教育機構工作。
為迎合STEM發展熱潮,該學系於2015年開辦為期五年的「科學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其學系副教授及學科統籌蔣志超博士坦言,「課程加入STEM教學內容如工程及機械人等,培訓學生具備STEM基本知識。」他續指,學生也可透過學校體驗增潤計畫,以準教師的身分,帶領學生參加STEM科學比賽。「要從事STEM教學不但須學習理論,更重要是能把抽象概念付諸實踐。」
蔣博士指,該課程往年是生物及化學雙主修,2020/21學年將以生物為主修,培訓學生成為初中及高中的科學老師,故申請者應對教育抱有熱誠,且具備科學背景為佳。雖然課程暫未有首屆畢業生,但他強調,政府近年不斷增撥資源推廣STEM發展風氣,加上已有不少學校以STEM教育作為賣點,使學校對具備相關背景的教師需求增加,故此他認為課程畢業生的前景不俗。
文科添科技元素 提升課堂體驗
STEM概念不只出現在電腦科,近年更融入在其他學科中,為讓教師或有意了解相關知識人士提供進修機會,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和CodesMine合辦「STEM導師培訓證書課程」。Codesmine創辦人兼資深STEM課程導師Daniel表示,課程約有八成學員為學校教師,其餘則是透過進修裝備自己的準教師,以及希望了解子女學習內容的家長。
該公司另一名創辦人兼資深STEM課程導師Clement發現,課程有不同科目的教師報讀,「現時STEM元素已遍及各個科目,除了電腦、數學及科學外,中英文科的教師亦希望在課程中加入STEM知識,以提高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他續指,課程屬於基礎級別,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包括程式編寫、機械人、虛擬實境(VR/AR)、3D Printer、航拍等。
Clement預料,社會對STEM人才的需求會愈來愈大,「本學年將STEM獨立成科的學校比上個學年高出數倍,可見政府全面推動STEM教育漸見成效。」他續指,整個社會都邁向科技化、電腦化及人工智能化,「尤其近期網上教學的需求急增,令人更注視這個趨勢的發展。」另外,不少教育機構需要有STEM背景的人才,協助撰寫申請STEM基金計畫書,故市場對相關人才十分渴求。
Clement表示,學界對擁有STEM背景的教師的需求大增,基本薪酬較一般教師高約百分之十至二十;若他們轉換工作,薪酬甚至可提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Daniel補充,具兩至三年資歷且帶領學生贏得STEM比賽的教師,月薪可高達三至四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