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本地升學出路
高中老師學與教
334學生知多D
新學制家長小百科
 
DSE

通識科研議題 教學不宜偏廢

04 Oct 2019
  文憑試通識教育科向來備受關注,本報昨報道今屆文憑試該科考生表現,三選一的「延伸回應題」選答題,涉及罕見疾病患者及醫學研究發展優次的題目,不足一成半考生選答,表現亦最差;反觀最多人選答「韓流」及「粉絲團體」的題目,表現則最佳。這無疑是反映了科研議題,值得師生投放更大的關注。

  通識文憑試表現報告曝光,不足一成半人選答卷二涉及罕見疾病及醫學研究優次的題目,平均分僅三十九分,是三條選答題中最低。該題要求考生參考文章及已故科學家霍金的資料,解釋社會可以如何協助罕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挑戰,並評論在決定醫學研究的未來方向時,哪些因素應獲得優先考慮。

  綜合來看,這條題目最令考生感到困難,是有別於傳統「公共衞生」單元,較偏重於醫學倫理議題,比如器官捐贈及移植,與「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矛盾,今次題目側重點是科學研究若然只針對疾病普遍率,衍生的資源優次、人道考慮及醫護公平性等科學與技術倫理議題。事實上,近年科學與技術倫理已是全球化議題,包括科學與社會責任、自由、政治、道德、風險等問題,比如複製生物、基因改造人類胚胎等,均是為人熟悉的例子。

  雖然通識教育科課程把「科學、科技與環境」列為學習範圍之一,主要放在「公共衞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兩大單元,但實際課堂施教,科研議題的討論卻不多,師生重視程度也不如文化現象、政治及公共議題。今屆選答題,考生一窩蜂作答「韓流文化」衍生的「粉絲團體」題目,反映他們對文化議題熟悉,也有信心作答,取得佳績無可厚非,但反觀罕見疾病及醫學研究優次,選答比例及表現均不高,卻折射出學與教的偏好。

  所謂「評核促進學習」,既然公開試已把科研議題入題,前線教師更宜重視,聽聞當局下月將舉辦教師分享會,主題是加強該科的科學與科技元素,其中「醫學研究的優次考慮」正是講題之一,其次就是如何運用科學數據。通識教育科定位是涵蓋八大學習領域,設立六大單元目的是「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即使應試有策略考慮,教學亦不應「重文輕理」,否則體現不到課程原意,也容易掀起外界誤解。
新學制學生多元出路
大學聯招時間表
星島新聞集團 星島日報 The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