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本地升學出路
高中老師學與教
334學生知多D
新學制家長小百科
 
DSE

中大校友推識字教材 形義提示句助非華語生

20 Jun 2022
學習與辨認中文字,對非華語及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甚為困難,中文大學有初創團隊利用中文字屬象形字的特性,設計全新「形象」,再加上雙語的「形義提示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轉化成記憶。教材與課程已獲五十所學校及機構採用,並獲中大初創計畫資助約六十萬元,現正構建電子學習平台,並於內地聘請及培訓中文導師,開發海外中文教育市場。
中大校友李雅庄及曾昭偉創立的教育機構,鑑於學生識字困難,難用語言表達所思所想,萌生製作針對非華語等中文初學者或供特教生輕鬆識別、閱讀及書寫中文的教材。有別於傳統的抄寫,把字形與字義死記硬背,團隊從語素音節入手,從初小課程及內地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而設的漢語水平考試(HSK)中,選取五百個初學者接觸的文字,重新設計形象。
參考古義「拆件重組」

團隊巧妙以「形義提示句」,將中文字形及字義連結,如把「日」字中間的一橫視作「地平綫」,提示句為「日出地平綫」,帶出字形及常用字。至於抽象概念的文字,如「九」繪上狐狸圖案,以「九尾狐」作提示;「可」則把「丁」視為掛耳式麥克風,在「口」的部分畫上張開的口,以「用口可唱歌」作提示。

「土」、「王」、「玉」等相似字,則連成故事,如「土」是在地平綫上建了十字架;戴上皇冠成為「一土之『王』」;「玉」的一點是王上手持之物等。李雅庄指,在設計過程中,會參考文字的古義「拆件重組」,如「友」字的「又」代表右手,「」為左手,提示句便是「握手交朋友」。


圖像故事加深記憶

以說文識字為原則,利用句子來教導文字,李雅庄坦言有人或認為是「本末倒置」,但根據團隊使用教材授課前後,問卷調查所得,學生下課時能牢記課堂所學的文字,足見圖像和故事有效加深學生的記憶,「我們不是要他們背提示句,而是透過提示句的故事,讓學生記憶文字。」

教材推出至今近一年,已獲五十所學校及機構採用,包括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元朗寶覺小學、為校內特教生提供輔導課程的陳瑞祺(喇沙)小學等。團隊製作校本課程外,亦為教師提供培訓,讓教師亦能創作故事來教授文字。
聘內地教師拓巿場

團隊獲中大「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畫」資助近六十萬元,以構建電子學習平台,按用家的背景、年齡及能力等,將學習者分為五個等級,並提供練習,平台會根據用家的學習進度調整難易度,正供非牟利機構試用;團隊亦已入駐深圳中大研究院,期望在內地招募優質的普通話教師,為日後網上實時課堂的發展鋪路,開發海外中文教育市場。
新學制學生多元出路
大學聯招時間表
星島新聞集團 星島日報 The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