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謊言

古今中外,若問到一個員工最需要具備甚麼素質?「誠信」、「誠實」肯定高踞榜首,因為沒有任何企業願意聘用一個「說謊」的人。我們從小就接受「誠實」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價值。哲學家康德認為,唯有符合普遍法則(Universal law)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普遍法則的意思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可以怎樣對待你。換句話說,你若向別人撒謊,也等於說,別人可以對你作假。


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去年提出,現在的政治世界已進入「後真相」(Post-truth)時代,即講真話或說話講求「真憑實據」,已不再是金科玉律;相反,似是而非或「語言偽術」及譁眾取寵的演說,才是王道,才能引人注目!


「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也被英國《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詞彙,說明它已由一個冷門的學術語言,變成日常用語。如今社交網絡成為主要的新聞及資訊平台,人們很難分辨哪些報道才真實可信,哪些是信口開河,甚至故意蒙騙?


試看特朗普在Twitter上層出不窮的言論,很多都沒有事實根據,但他竟也當選了美國總統!這正好反映客觀事實對民意的影響力不及情緒化的個人言論。2017年4月份的《時代周刊》,就以「Is Truth Dead?」為封面主題,詳細分析特朗普的「謊言世界」對美國以至世界所帶來的影響。為甚麼人愈年長愈會說謊?有研究發現,欺騙行為會改變大腦的敏感度:當初次說謊,大腦會產生罪惡感,控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便會活化。可一旦騙久了,杏仁核活化程度就會慢慢降低,大腦就逐漸接受不誠實的行為。若習以為常,良心也就會變得麻木,直至再無羞愧之心。幸好,網上近年也陸續出現講求事實、堅持發掘真相的媒體,積極抗衡「後真相」的現象。但願我們都做一個對自己言論負責任的人,因為這是人最基本的價值,亦是社會賴以生存的不二之道。



撰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rcorp@breakthrough.org.hk